近日,我校建筑学系将寿光历史建筑与街区搬进课堂,学生依托《外国建筑史》、“1993微模型”开放实验等课程,对寿光商业大厦、抽纱厂转角楼、北影院等5处寿光市历史建筑展开高精度实体复原。
课程创新采用横向的“校地共研”模式和纵向“年级接力”方式,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相关资料,学生运用三维激光切割与BIM技术,1:100还原历史建筑的造型和构造技术,误差控制在±2mm内。通过模型的历史建筑复原,学生不仅对近现代建筑的立面造型、建筑构造技术、建筑材料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,也对工匠精神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。
“这不仅是技术课,更是文化传承课。”课程负责人表示,“让沉睡的梁柱‘开口说话’,是建筑教育对接地方发展的新路径。”目前,学生完成的文庙数字模型已被寿光市博物馆收录,作为未来古城复建的关键依据。